河南与大象之间,结下了一段奇妙缘分。这片土地与大象共同守护着“象”往的家园。
河南简称“豫”。《说文解字》揭示:“豫,象之大者……从象,予声”。回溯商周,那时的中原并非想象中苍茫苦寒之地,而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温暖湿润的亚热带丛林覆盖大地,俨然上演着真实的“动物世界”——野生亚洲象的身影,曾悠然漫步其间。
数千载光阴流转,沉默的文物诉说着古老的传奇:甲骨片上,“殷王猎象”的卜辞记录清晰可见;安阳妇好墓中,那尊栩栩如生的青铜象尊破土而出……这些穿越时空的明证,无声地宣告:大象,曾是这片沃土上不折不扣的“原住民”。
商嵌绿松石象牙杯出土于安阳殷墟妇好墓,器形高大挺拔,气度不凡。其周身图案富丽堂皇,纹饰繁复精美,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商代匠人超凡绝伦的工艺才能。这件瑰宝采用了浮雕、线刻、镶嵌(尤其是珍贵的绿松石)等多种精妙的制作手法,将多种技艺融会贯通,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效果。
展开剩余80%它不仅是商代工艺美术的巅峰之作,更为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增添了崭新的光辉篇章,是研究古代艺术与技术不可多得的实物典范。
正因其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稀缺性,它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当之无愧地成为一件举世罕见的艺术珍品,是中华文明乃至人类艺术殿堂中的璀璨明珠。
圆雕青玉象出土于三门峡虢国博物馆,是现存商代玉雕动物中极为罕见的完整象形器。 其独特的沁色特征,为深入探究商代玉器的埋藏环境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典型样本。在雕刻工艺上,匠人运用表现象皮褶皱的平行阴刻线技法,其风格与处理方式与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象展现出显著的工艺传承关系。这一关键发现,为学界厘清商周时期玉器作坊间技艺的传播路线,提供了坚实而珍贵的实物依据,使其不仅是一件艺术杰作,更是连接古代工匠智慧与工艺脉络的重要桥梁。
珍藏于新乡市博物馆的这件商代白陶象尊, 是商代文物中的珍品。顾名思义,白陶指的是胎体里外均呈白色的陶器,以高岭土为原料烧制而成,但其烧成温度尚未达到瓷器所需的上千摄氏度高温。正因如此,这件高8.5厘米的白陶象尊,堪称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代表性作品,其工艺比同时期的普通陶器精致细腻许多。作为祭祀中使用的盛酒礼器,象尊通体饰有精美的凤鸟纹、夔龙纹等典型商代纹饰。尤为重要的是,《礼记》所载“商人尚白,周人尚赤”,揭示了商代以崇尚白色为尊贵的独特审美与文化观念,而这件纯净雅致的白陶象尊,正是这一重要历史记载的绝佳实物印证。
河南博物院珍藏的这件兽面纹青铜构件, 不仅是一件工艺精湛的商代青铜器,更是一页凝固的历史篇章。其表面赫然呈现的“龙虎搏象”图案,生动刻画了猛兽制服大象的激烈场景,传递出明确的武力征服意象。这一独特的艺术表达,恰与《吕氏春秋•古乐篇》的珍贵记载遥相呼应:“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至于江南。” 文献所述商代驯服大象用于征伐东夷,以及周公用武力将其驱逐至江南的史实,在构件的纹饰中得到了直观而有力的图像印证。这种图案与文献记载的高度吻合,使得该构件超越了单纯的艺术品范畴,成为解读商代特定历史事件、社会观念与军事活动的关键实物证据。它无疑是商代文化遗存中兼具卓越艺术价值与重大历史价值的稀世珍品。
珍藏于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这件商代象鼻形盉, 是二里头文化时期极具代表性的酒器之一。其顶部独特的造型酷似象鼻,正是其得名“象鼻盉”的由来。此盉制作精致,常与觚、爵、斝等经典酒器组合,共同构成了当时贵族宴饮或祭祀中不可或缺的“酒器全家福”。这类象鼻盉造型别致,工艺精美,存世数量稀少,尤为珍贵。值得注意的是,除二里头核心遗址外,在同时期的西北地区以及遥远的浙闽地区也发现了同类器物。这种跨越广阔地域的分布格局,清晰地反映了夏商之际中原核心区与西北、东南边远地区之间活跃的文化交流与互动,是早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生动物证。
河南博物院珍藏的这尊汉代鎏金铜象, 姿态生动传神:四足稳健直立,低首俯视,长鼻自然下垂,身体圆润丰腴,短尾轻翘,其背部似原有立柱(或为构件)。作为汉代鎏金工艺巅峰成就的缩影,此类或憨态可掬、或玲珑雅致的小型鎏金铜器,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汉代匠人登峰造极的金属铸造与鎏金技艺。它们不仅是精湛工艺的载体,更完美诠释了汉代模型器所追求的华丽写实美学风格。尤为珍贵的是,透过这些精巧的造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一窥汉代上层社会孩童的生活场景与审美情趣。它们超越了单纯的玩物范畴,是凝聚着父母关爱与美好期许的艺术珍品,无声诉说着千年前的温情与希冀。
静卧于河南孟津平乐镇象庄村南的东汉石象, 是一件珍贵的石灰岩雕刻文物。其造型雄浑古朴,雕刻技法洗练,线条虽显粗犷却富有张力,整体气韵生动,堪称“意实兼美”的东汉石雕艺术瑰宝,展现了古代工匠对形态与神韵的深刻把握。这尊历经近两千载风雨的石象,不仅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其重要的艺术与历史价值更获得了国家的认可:2019年,象庄村石象被正式并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邙山陵墓群,成为这一宏大历史文化遗产序列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受到更为完善的保护。
河南博物院珍藏的清代珐琅“太平有象”摆件,造型华美,工艺繁复精湛,通体富丽堂皇。在传统文化中,象是祥瑞的化身,“太平有象”更承载着“吉祥平安”的美好祈愿,是深受喜爱的室内陈设珍品。其夺目的光彩得益于独特的珐琅工艺。这种技法源自古阿拉伯地区,自元代传入中国后,迅速与中国深厚的艺术传统相融合,被赋予了浓郁的本土风格与审美意趣。这件“太平有象”正是这种中西合璧、创新发展的杰出代表,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吸收外来技艺并绽放异彩的一朵奇葩河南股票配资,见证了中外文化交流的辉煌成果。
发布于:河南省加杠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